每日快看:中信证券:预计一季度经济有望实现显著改善
8月15日是第一个全国生态日,让我们共同建设美丽中国,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青竹 摄□本报记者 龚砚庆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青竹逛市集、看中医、品美食、赏书画……当炎热的暑气随着夜幕降临而逐渐消退,开封的各色市集也开始热闹起来,市民、游客三三两两在夏日晚风里感受城市的烟火气。夜色迷人,那边烟火气十足,这里文化味浓郁。
中国翰园碑林南广场上墨香四溢,30多名开封著名书画家现场创作,吸引了市民、游客围观选购心仪作品。还有原汁原味的河南坠子、二夹弦和各种精彩的演艺,地道正宗的开封小吃,酥软香甜的传统糕点,好玩、好吃、好逛的项目汇聚于此,市民游客可在市集中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色香味俱全的白家糕点、清新回甘的王大昌茶叶、细腻精美的汴绣……通过市集的沉浸式体验,展现开封老字号深厚的历史沉淀。一对年轻夫妇现场买到心仪的书画,惊叹画中人物惟妙惟肖。夏天的夜晚总要来市集,看看节目,吃吃美食,缓解一天的压力。
中医专家为群众把脉问诊,市民积极体验中医特色疗法,学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每个摊位前都排起了长队。这些扇面竟然都是书画真迹,远看还以为是印刷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但后半句话不能忘了,‘先富带后富。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5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作出深刻阐释,科学指明了把中国特色变为成功实践、鲜明特色变成独特优势的实现路径,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针对性、指导性。——关于世界现代化之问的中国方案。总书记强调,必须久久为功,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取得新进展。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愿同各国政党一道,推进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事业、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引发与会嘉宾和国际社会热烈反响。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再次郑重宣示:我们要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文章中强调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发展壮大自己,通过激发内生动力与和平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国家发展,不以任何形式压迫其他民族、掠夺他国资源财富,而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强调这个概括是党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完善、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我们要深刻领会、系统把握,特别是要把这个本质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
人口规模不同,现代化的任务就不同,其艰巨性、复杂性就不同,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一文,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一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反观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充满战争、贩奴、殖民、掠夺等血腥罪恶,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深重苦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示,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强调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首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第13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线下展于2023年4月15日至5月5日分3期举办,同时线上平台全年常态化运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求是》杂志编辑部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
图为4月26日拍摄的广交会现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共同富裕作出全面擘画、系统设计,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2023年6月8日,在听取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作出精辟论述,强调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从推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类文明永续进步的高度深刻指出:我国人均能源资源禀赋严重不足,加快发展面临更多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这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西方现代化的老路。奋楫扬帆的长三角,江海交汇、河湖相通……放眼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处处呈现奋跃而上、生机勃发的万千气象,14亿多中国人民阔步行进在通向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上。新华社记者 吴刚/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定性。西方现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资本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务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导致贫富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
经过顽强努力,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深入推进实施千万工程,努力把花园村打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样板,走出一条以工强村、以商兴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的花园之路。
构建并不断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2%。我们已经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整套思想理念、制度安排、政策举措。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不仅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且认为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苏州实地考察古城保护和文化传承时深刻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另一方面,要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西方早期的现代化,一边是财富的积累,一边是信仰缺失、物欲横流。形成超4亿人口的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作出部署: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好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依法引导和规范资本健康发展,逐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并深刻阐释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全球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全国人民正确认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超大规模的人口,既能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超大规模市场,也带来一系列难题和挑战。风景如画的乌梁素海,百鸟竞舞、波光荡漾。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曾接近发达国家的门槛,却掉进了中等收入陷阱,长期陷于停滞状态,甚至严重倒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两极分化、阶层固化等问题。
过去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现在,全球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也就20多个,总人口10亿左右。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康庄大道阔步前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面对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等一系列现代化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树立守正创新意识,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弘扬立己达人精神,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保持奋发有为姿态,确保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最新留言